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简介
1. 学科历史
安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彰显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学科涵盖“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环境地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和“矿山灾害监测与控制”六个二级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学科起源于学校最早设立的地质专业(1951年),由著名地质学家柴登榜教授创立。1955年招收煤田地质与勘探本科生,是国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1981年获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地质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准设站。依托本学科,地质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实施专业,2018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入选为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专业、省高校省级教改示范专业、省一流(品牌)专业及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自1982年成立以来,一直挂靠在本学科点。依托本学科点,学校为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
2. 学科平台
现有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国家级平台6个。拥有矿山地质灾害与防治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煤炭协会水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等10余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3. 学科研究
近5年,承担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26项,参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国家与省级标准制定6项,承担两淮等特大型煤炭企业大批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取得了采动煤岩体变形破坏机理及渗透突水致灾机制、矿井地质异常多物探方法精准探测以及煤系气排采管控地质预测与气体吸附等系列标志成果,年均到账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省部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10项。
4. 学科队伍
学科现拥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9人,7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等各类省部级人才5人。双聘院士3人,双聘各类国家级人才4人。拥有煤地球化学高校领军人才重大团队、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徽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地质工程省级教学团队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3个。
5. 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
学科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学科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战略需求为目标,构建精准、高效和安全的勘查、开采以及各类工程建设地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地学工科学科,为行业和安徽省可持续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学科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具备创新解决实际地质问题能力、兼具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地学人才为目标,培养的人才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国家级人才王建华、邱楠生、潘响亮、杨陆武、周官群,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王建华、张丹、魏广庆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一批校友已成为本领域的知名企业家、地学大师、专家教授或担任政府部门重要岗位。本学科目前已与境外十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并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已与美国、德国、韩国等10余所名校开展长期科研合作或人才联合培养。
6. 学科方向设置与优势特色
学科经过近70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鲜明的矿业工程领域地质学科研究特色,着力透明矿山地质保障、资源能源勘探利用以及精准探测等领域地质问题,设置矿山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能源资源评价与煤系矿产开发和地球探测与灾害监控三个稳固的学科研究方向,初步实现以交叉、团队、联合的方式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